魚腥草

魚腥草

別名:岑草、蕺兒菜、折耳菜、紫蕺、側耳根、野花麥、九節蓮、肺形草、臭菜、臭腥草

類別:藥食

同類別食材

  • 艾葉
  • 百部
  • 白豆蔻
  • 白礬
  • 白梅花
  • 白芍
  • 白首烏
  • 白術
  • 白芷
  • 巴戟天

魚腥草熱量表(每100克)

熱量(大卡)
56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41,低于平均值5.1% 知識
碳水化合物(克)
12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35,高于平均值14.1% 知識
蛋白質(克)
5.6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26,高于平均值135.2% 知識
脂肪(克)
0.4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42,低于平均值81.9% 知識
磷(毫克)
97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18,高于平均值311.1% 知識
鈣(毫克)
257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11,高于平均值516.2% 知識
維生素C(毫克)
2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27,低于平均值73.4% 知識
鐵(毫克)
21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7,高于平均值809.6% 知識
煙酸(毫克)
0.2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34,低于平均值56.6% 知識
維生素A(微克)
837  
該食材在藥食食材(共174類)中排名第8,高于平均值921.4% 知識

魚腥草的基本介紹

    魚腥草,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。生長于溝邊、溪邊及潮濕的疏林下,產于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。名見《名醫別錄》。唐蘇頌說:"生濕地,山谷陰處亦能蔓生,葉如蕎麥而肥,莖紫赤色,江左人好生食,關中謂之菹菜,葉有腥氣,故俗稱:魚腥草。"其嫩莖葉,可炒食、涼拌或作湯,涼拌側耳根是民間的一道傳統佳肴。
    相傳當年越王勾踐做了吳王的俘虜,臥薪嘗膽,發誓一定要使越國強大起來。但回國的第一年就碰上了罕見的荒年,百姓無糧可吃。勾踐親自上山尋找可以食用的野菜,終于發現了一種。于是,越國上下竟然靠著這小小的野菜渡過了難關。因為這種野菜有魚腥味,便被勾踐命名為魚腥草。

魚腥草的功效與作用

    以葉多、色綠、有花穗、魚腥氣濃者為佳。

魚腥草的營養價值

    味辛、性寒涼。能清熱解毒、排痛消腫療瘡、利尿除濕、健胃消食。用治實熱、熱毒、濕邪、疾熱為患的肺癰、瘡瘍腫毒、痔瘡便血、脾胃積熱等。
    1.抗菌
    現代研究表明,其特異氣味主要來源于魚腥草揮發油中的一種有效成分——魚腥草素(癸酰乙醛)。魚膽草素是魚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,對卡他球菌、流感桿菌、肺炎球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。
    2.利尿
    魚腥草還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,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。
    3.消炎
    臨床實踐證明,魚腥草對于上呼吸道感染、支氣管炎、肺炎、慢性氣管炎、慢性宮頸炎、百日咳等均有較好的療效,對急性結膜炎、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療效。
    4.增強免疫力
    魚腥草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,增加白細胞吞噬能力,具有鎮痛、止咳、止血,促進組織再生,擴張毛細血管、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作用。

禁忌人群

    虛寒性體質及疔瘡腫瘍屬陰寒,無紅腫熱痛者忌食。

適宜人群

    一般人群均可食用。尤適宜流行性感冒患者、經常便秘、脾胃濕熱、脘腹脹滿、惡心嘔吐、不思飲食者。

魚腥草的選購

    魚腥草主含揮發油,癸酰乙醛魚腥草素等多種成份,對各種致病桿菌、球菌、流感病毒、鉤端螺旋體等有抑制抗菌作用,并能提高人體免疫調節功能。

魚腥草的食用方法

    在西雙版納,魚腥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野生蔬菜,當地居民大多喜食之,常見的吃法有幾種:一是將魚腥草地下莖除去節上的毛根,洗凈后切成2至3公分的小段(也可將嫩葉加入其中),放入醋、醬油、辣椒粉、味精等佐料涼拌生吃,清脆爽口,但腥味較重;二是將地下莖連同嫩莖葉一同煮湯、煎、炒或燉,清香宜人,入口宜化,略有腥味;三是腌漬加工成咸菜食用,酸香生脆,令人開胃。

我要點評

 

內容

    

說明:本網站食材數據來源于聯網上公開的信息,在此基礎上進行數值化比較。排名受基礎數據完整性和準確性影響,僅供參考。

?

首頁 | 關于我們 | 問題反饋 | 協議與聲明

CopyRight © 2012-2015 深圳市比擎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
粵ICP備12075350號

返回頂部

問題反饋

亚洲成aⅴ人网站,高清无码 在线播放,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,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